据上交所、深交所、北交所网站数据统计,截至2024年3月1日,A股IPO排队企业共计648家。其中,沪主板138家,深主板103家,科创板109家,创业板262家,北交所107家。而与扎堆排队上市大相径庭的是,今年1-2月A股IPO仅受理了1家北交所企业
同时,纵观整体A股市场,2023年A股共有313家公司登陆,合计募资3565.39亿元。相比于2022年的“424家”和“5868亿元”,2023年的IPO数量及募资金额双双下滑,A股IPO降温态势明显。
这场IPO冷气候大致从2023年年中开始,2023年8月27日,中国证监会发布《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、再融资监管安排》,并随着各项创新措施的出台和落实,相关板块IPO上市条件也发生了变动。
板块
|
主板
|
科创板
|
创业板
|
北交所
|
板块定位
|
大盘蓝筹
|
硬科技
|
三创一新
|
创新型中小企业
|
股本总额及发行比例要求
|
发行后≥5000万元
|
发行后≥3000万元
|
发行后股本≤4亿的,公开发行占比≥25%
发行后股本>4亿股的,公开发行≥10%
|
财务指标
(满足其一)
|
1. 最近3年净利润均为正,且最近3年净利润累计不低于1.5亿元,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,最近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1亿元或营业累计不低于10亿元;
2. 市值不低于50亿元,且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,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6亿元,最近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不低于1.5亿元;
3. 预计市值不低于80亿元,且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,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8亿元。
|
1. 预计市值≥10亿元,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≥6000万元,或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≥1亿元;
2. 预计市值≥15亿元,最近一年营业收入≥2亿元,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≥15%;
3. 预计市值≥20亿元,最近一年营业收入≥3亿元,且最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≥1亿元;
4. 预计市值≥30亿元,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≥3亿元;
5. 预计市值≥40亿元,主要业务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,市场空间大,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。
|
1. 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,且累计净利润≥5000万元;
2. 预计市值≥10亿元,最近1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≥1亿元;
3. 预计市值≥50亿元,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≥3亿元。
|
1. 市值≥2亿元时,近两年净利润均≥1500万元,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≥6%,或近1年净利润≥2500万元,且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≥6%;
2. 市值≥4亿元时,近两年平均营业收入≥1亿元,且近1年营业收入增长率≥30%、近1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;
3. 市值≥8亿时,近1年营业收入≥2亿元,近2年研发犹如合计营业收入合计比例≥8%;
4. 市值>15亿元时,近2年研发投入累计≥5000万元
|
注:表格重点整理上市所需达到的财务指标,其他规范性条件,如主体资格、经营规范性、负面清单等未列示,具体可查阅各板块上市规则。
除了经济指标,其他标准诸如规范性、负面清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。而就在不久前的3月15日,证监会宣布了四项政策文件,涵盖加强IPO、上市公司、证券基金监管及自身建设。针对IPO上市,证监会发布《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(试行)》,提出8项政策措施。同日,证监会正式实施《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》和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》两大规定。
总体来看,在大环境IPO“冷空气”的持续影响下,IPO审核持续收紧,早期案例参考性下降,审核周期放慢。具体来看,对于科创企业,新标准按照不同板块、不同等级对其净利润、研发投入占比、营业收入、现金流量额以及实质性成果作出明确要求,这表明对于科创企业上市审核要求越来越严格。
而反观当下的移动机器人行业,高饱和的竞争态势触发行业“价格战”,部分企业还困于“价格战”泥潭之中,增收不增利现象广泛存在,“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持续经营能力”成为交易所对大部分科创企业问询的重点。
在此背景下,科创企业IPO之路步履维艰,不少企业上市计划暂缓甚至夭折。
有数据显示,2023年包括中止、暂缓上市等因素导致IPO排队的企业共计534家,高于同期上市企业。而在55家科创板的终止审核项目中,40家止步于首轮问询。自8月27日证监会提出“阶段性收紧IPO和再融资节奏”的新政后,科创板过会企业仅4家,而终止审核企业达18家。
不仅如此,审核周期的拉长,也让上市成为一个“持久战”。据相关数据统计,2023年,创业板IPO上市企业受理到上市平均时长达689天。其中,仅受理到过会平均用时就高达340天,过会到提交注册平均用时145天,注册成功到上市平均用时65天。3月15日,主营泳池清洁机器人的望圆科技IPO宣告“终止”。该公司最早在核准制下于2022年10月提交上市申请,全面注册制后公司于2023年3月平移深交所审核,并很快收到问询,但历时近一年仍未能回复……
图表:2024年一季度机器人行业IPO中止/终止情况
据不完全统计,截止3月26日,2024年一季度已有5家机器人企业及产业链企业中(终)止IPO。在这股IPO冷空气下,机器人企业该如何治愈IPO焦虑呢?对于IPO受挫的企业,找准自身定位,更换板块再谋发展亦是一种选择。
目前,我国境内由沪深主板、科创板、创业板、北交所、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构成定位清晰、协同互补、错位发展、有机互联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,各板块之间具有不同定位。企业在选择上市板块时,企业需符合行业政策、交易所定位、上市标准,否则交易所不予受理。
在各大板块中,科创板是不少机器人企业IPO的首选途径。对于机器人企业而言,科创板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设备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新兴产业、试点注册制,重大利好于机器人产业。创业板则为三创一新企业打开方便大门,注重传统产业与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深度融合。北交所则设置了平移精选层进入条件作为上市条件,且市值、净利润等上市指标,相比科创板、创业板的指标更低,更利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定位。而虽然主板定位面向“大盘蓝筹”,相对其他板块来说较为严苛,但目前对于企业的创新性和科创性暂无指标要求。
此外,也有部分机器人企业向境外谋发展,成功登陆境外资本市场的案例。
对于上市板块的选择,不管是境内还是境外,都需要综合要考虑市盈率水平、市场活跃度、地方对企业的认同度、相关的地理文化背景等因素,再进行选择。
近年来,横观整个资本市场,一级市场面临着难募资、难投资、难退出,二级市场难上市、难回报,资本“寒冬”仍未消退。
并且从证监会一系列动作来看,新改动的上市规则也再释放出证监会对IPO项目“一查就撤”“带病闯关”等突出问题的强力监管态度,未来的一段时间内,IPO审核仍将持续收紧,企业上市之路依旧布满坎坷。而就算成功“上岸”,也需要强大的实力和一系列举措应对未来未知的风险挑战。
因此,打铁仍需自身硬,无论是正在IPO,还是计划上市的机器人企业,更或者是已经登陆的企业,都需知道:硬科技加持续盈利,实现自我造血才是成功之道。